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以下简称“环境系”)于2019年正式成立,由之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与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组合而成,既继承了前身两专业的深厚底蕴与优良传统,又以崭新的面貌破土而出,具有学科交叉、理工交融的特色。一方面,环境系致力于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技术手段,揭示元素在地球表层圈层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气候、环境、生态和健康效应,从原理上为关键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和指导;另一方面,响应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面向国家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富有特色的环境污染控制新理论和技术研究。

在探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环境系始终追求前瞻性的教学改革和卓越的教育教学成果。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环境系认真学习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梳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全系教职工工作研讨会,并开展本科教育教学评估自评工作,撰写自评报告,召开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汇报会,向内自省、向外发展,力求开启未来教育新篇章。

教学理念:立德树人,科教融合

环境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贯彻“立德树人、科教融合”的本科教学理念,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系全过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基础性、交叉性、创新性、针对性、前瞻性为指导思想,在“红”字上做文章,在“情”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求突破,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心怀大局,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素养的一流拔尖创新型人才。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环境系教育教学的风向标,立德树人则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建系以来,环境系已逐渐形成“红色班子,带头示范”、“红色研学,传承基因”、“红色党课,启迪人心”、“红色比赛,你追我赶”、“红色实践,立足服务”、“红色表彰,先锋模范” 等特色工作品牌,围绕学校“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党建的全面引领下,系教师党支部团队获第十一届“母亲河”绿色团队奖,全系“课程思政”工作也取得了卓越成效。目前,环境系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实现了环境科学方向经典思政的延续与环境工程方向创新思政的启迪;并通过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已建成安徽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校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获批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1项,所有本科生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教学改革:质量为先,教学相长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唯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需求的高素质环境人才。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环境系建设了包含教学培养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机制在内的“螺旋式提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毕业论文、课程考核、实习等在内的各环节进行检查和规范。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环境系给予莫大的支持,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的教学研究课题。截止2023年,已申报教学研究项目11项。

环境系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机制

教学相长,环境系的教研体系建设从来不是原地踏步,而是积极寻求新思路、新方向,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现不足、共同进步。在大力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环境系的教师团队积极探索与实践多种灵活教学模式,如通过研讨班或研讨小组的形式,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兴趣课题,分别调研文献和资料并进行汇报,双方均能接受提问并进行交流讨论。信息技术资源也是对教研改革的有力补充,目前环境系联合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16 家兄弟院校共同筹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虚拟教研室”,实现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共同打造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智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人才培养:系统指导,全面发展

在迈进环境系大门后,学生们便能获得系统而全面的指导。近年来,环境系打造青春“境”技提升营、新师沙龙、职境未来等系列育人活动,开展“环境探索计划”,形成了“学业导师+生活导师+朋辈导师 3D 培养”的全员育人模式、“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以及“新生教育-在校培养-毕业生教育”的全程育人模式,将”“三全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并将学生的人才培养纳入院系的内、外监控与反馈机制,通过教师、学生乃至用人单位的积极反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方位、持续性的改进。

推动学生培养过程中持续改进的内、外监控与反馈机制

新时代,新要求,对人才的需要也变得更加多元。为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挥优势科研和学科成果对人才培养的支撑,环境系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建“环境科学与工程科技英才班”,以“多元化,深层次”的培养理念和“两段式、长周期”的培养方式进行因材施教、分类管理;并将优质的学科资源、科研资源转化应用于教育教学,大力支持学生进实验室,在多所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中接受严谨的科研训练,以实践促学习;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环境系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面对面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及家长在出国(境)深造上的困惑,就提升学生出国(境)意愿、拓展交流渠道、提供学业及生活支持等专项工作做了大量部署;除此之外,南北极科学考察作为环境系一大特色和优质教学资源,被广泛地融入学生教育教学案例中,青年教师乐凡阁、研究生吴旭东和刘鸿伟分别参与了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第40次南极长城站科学考察和第7次中-智联合南极考察任务,无论是科研经历还是人生阅历都收获颇丰。

双创服务:校企合作,以研哺教

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系高度重视双创教育,多措并举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榜样引领与经验分享方面,开展“育英”工程、“启航”工程等计划,邀请老科学家走进学院报告,传承老一辈科学精神;在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举办新生入学教育引导、环境专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就业辅导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构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平台,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本科生创新创业,形成了制度完善、经费充足、人员保障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除此之外,环境系与多家环保企业、事业单位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实践教学基地8个,为学生提供在生产一线挖掘和解决污染控制实际工程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的实践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学科竞赛、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辅导本科生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计划,努力实现大学生学业、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在位于革命老区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解决老区的环保难题,厚植学生红色基因,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有担当的学术界和产业界双创环保人才。通过上述举措,环境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自建系以来,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双创赛事活动,如庆峰杯、节能减排、互联网+等,共获得国家级奖项 15 项、省级奖项 30 项、校级奖项 24 项,其中本科生作为负责人的项目多达21项,获奖率高达80%以上。

国际合作:拓宽视野,共谋发展

环境系近年来不断推动国际化合作,力求打造全球视野。举办环境飞跃沙龙,邀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高校教授,分享海外高校招生政策及学生在科研、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境外交流与留学深造的兴趣,在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同时,结合院系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做好未来学业规划,并通过国际暑期研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在知名国际高校参观、研学的机会;开展英语项目专项提升计划,聘请专业机构为我系学生进行英语培训,提升英语听说读写技能,成立英语口语角,由我系老师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为学生飞跃重洋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国际合作是环境系拓宽学生视野、打通国际交流渠道的重要途径。目前,环境系已与佐治亚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美国德州农工等国外高校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期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2023年,朗驻华大使馆创新合作参赞Yasser MOHSENI先生与科技参赞Esmaeil MEHRYAR先生访问中国科大,并到环境系参观,了解实验室运行情况与优秀科研成果,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伊朗高校与我国的项目合作,是中国科大环境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印证。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环境系全体成员深感责任重大。当前国家教育政策强调创新与实践并重,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为环境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秉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环境系既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领军人才,又要继续深耕专业领域,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应对环境挑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科大智慧与中国力量,共筑绿色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