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99年6月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学院由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自动化系、信息与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等单位组成。学院自成立以来一贯重视信息科技领域的基础理论教学,强调科学与技术结合的鲜明特色。特别是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学科,“如何坚持科大特色的宽厚基础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信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本科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学院立足于“前沿牵引,厚基础、强实践、新思维”的信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创建了“宽厚基础、系统实践、创新思维”三位一体的信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学科前沿,优化课程体系,筑牢学生全面的理论知识结构,深入专业前沿,强化实践教育,提升学生解决系统工程问题的攻关能力,结合产业前沿,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学生源头创新的内在活力。
通过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的建立,满足了国家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需求,实现了信息拔尖创新人才的规模化、多元化、年轻化培养。6千余名本科生受益于宽厚基础教育和系统课程实践,深造率75%。深造期间,2011届任少卿同学一作论文单篇引用4.8万次,2019届刘泽同学一作论文获2021年马尔奖。300余名毕业生任职于清华、北大、中国科大、MIT、UIUC等。涌现出200余名产业领军人才,在华为、讯飞、阿里巴巴等担任高管,40余名企业创始人创办商汤、云从科技、云之声等公司。在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实践中,多项成果荣获教学成果奖,多人荣获安徽省教学名师,获批国家一流课程,承担国家级新工科教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及传统工科智能化改造升级”和“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自动化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
党建引领促发展 红专并进育英才
信息学院自成立以来,全面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肩负起“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形成“党建引领 科研支撑 实践育人”工作思路,多措并举落实好“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根本任务。
近年来,学院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模式,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事业发展同向发力,深度融合。在“党建+育人”上,学院党委结合新时代全国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建设项目要求,凝练形成“3221”思政项目,包含三平台、两工程、两行动、一系列活动,推动实现“三全育人”格局;在“党建+科研”上,学院构建“课程-实践-活动”的科研实践体系,开设由IEEE FELLOW、教授主讲的“设计创新课程”,建立完备的“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基地”,供学生做各类学科实验,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走访、“走进实验室系列活动”、科研实践师生交流会、大研、国创、学科竞赛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科研兴趣,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在“党建+管理”上,注重选拔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的人员担任管理骨干,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学工队伍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持续推动“我为师生办实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等活动,用心用力解决好师生员工“急难愁盼”问题。
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学院党委获评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单位;信号与信息处理和类脑智能实验室党支部获评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中国科学院‘四强’标兵党支部”称号,本科生党支部获批第二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浸润式思政教育”工作特色形成,立项4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学院科技攻关热情提高,如在青年教师王杰教授指导下,本科生白寅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
落实“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纲领”,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于2019年启动“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印发了“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纲领。在纲领的指引下,信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等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培养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领域高端人才为目标,从提高质量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入手,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具体举措方面,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保理念,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标准,完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推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建设,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学院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新工科建设带动专业结构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建设一批高质量课程,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课程建设方面,“设计创新”和“计算机程序设计”2门课程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评省级一流课程4门,建设省级慕课2门,承担省级和校级教材建设任务14项;教学成果奖方面,《“宽厚基础、系统实践、创新思维”三位一体的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评省级特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获批省级示范教研室1个,获评省级教学名师5人,教坛新秀5人。
校企合作助力个性化培养,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素养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以信息科技英才班为契机,探索信息科技拔尖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模式。英才班充分利用信息学院丰富的海内外师资和科研资源,通过针对有潜力的未来高层次人才精心设计的课程,以及导师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规范个性化选课流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掘学生潜力,使其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出色的人文与科技素养,拥有前沿的科学理念和知识结构。
英才班培养方案强化数理基础,拔高实践要求。强调科教结合、所系结合。以世界一流高新技术企业为实践基地,拉长本科实践周期,大四一年进企业进行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遴选研发主管和资深工程师为导师,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实际产品研发平台和产业前沿技术,培养本科生解决系统工程问题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协同育人、双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学院设有与微软联合的“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与中科院电子所联合建立了“信息科技英才班”、与长春光机所联合建立了“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与科大讯飞联合建立了“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长期与合作单位开展暑期见习、暑期夏令营、Open Day等活动。
多元化国际合作启迪创新思维,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拓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项目。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韩国蔚山科技大学、马来亚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大学开展暑期实习、暑期本科生研究培训项目、毕业设计交流项目及学期交换等交流学习活动。2019~2023年本科生出境交流学习共计154人次。
探索国际合作课程。与美国斯坦福大学Mark Cutkosky教授合作开设了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设计创新》的国际合作课程。该课程旨在教授学生设计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方法和过程。课程与美国斯坦福大学ME310课程组、国际SUGAR课程联盟,以及微软、ABB、SAP、松下、Electric Mobility Norway(EMN)等企业或组织合作,培养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前沿、设计创新产品的意识和能力,完成全部课程的学生将具备成为国际创新设计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第一所参加该国际合作课程的中国高校。该课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接轨。该课程建设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推进自评自建,持续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按照迎评工作安排,自2023年12月以来,信息学院分阶段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自评自建工作。第一阶段根据学校审核评估工作要求,成立了由书记、院长、教学副院长、副书记、教学委员会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等组成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组织召开了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动员部署大会,书记进行动员讲话,统一思想、压实责任。随后学院多次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题会议,讨论自评报告撰写及其他相关工作。
学院始终坚持“持续改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大力开展自评自建自查工作。通过检查专业培养方案、学院开设课程的档案袋、毕业(设计)论文、试卷归档情况及实习实践材料等,梳理日常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的各环节。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维护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推进学风与教风建设,学院开展系列“倾听师生心声 凝聚发展力量”活动。适时组织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会、新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辅导、学工队伍交流总结汇报会以及一线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自查工作,切实做到已评促建、已评促改、已评促管、已评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