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
教 学 简 报
第5期(总第348期)2004年3月3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编
主动、自觉、提高竞争力
——理学院02级4班学生工作总结
理学院02级4班是其他各院系学生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根据学校的教学改革方案,由学生自己提出转系申请,并且经过考核选拔之后,于03年9月组成的新的班集体。转系之初共53人,至本学期又转入3人,计56人。分别来自以下十个院系:5系、7系、9系、10系、13系、18系、23系、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他们的分布情况如下:
|
注:(204:商学院)、(206: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10: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其中5系转过来的同学最多,其次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3系最少。转过来的同学学习成绩都比较好,大部分同学在原来的系都可以拿到奖学金。
作为一个新的班集体,这些同学都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法。怎样才能使他们平稳而快速地适应理学院的学习,并且进一步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怎样关注他们的心态,并适时地帮助他们作出调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一个学期的工作之后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本文将详细地介绍02理4班的管理及其成长经历,以期能为学校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用的参考。
一、学生管理工作
转系第一个学期,我的主导思想就是:平稳过渡,安全着陆。
转系的同学从他们的转系动机来看,基本上可以分成这样的几类:(一)经过一年的科大生活,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理学院学生出国比率相对较高,这对他们有吸引力;(二)有些同学对物理学真正感兴趣,想投身科研;(三)原来的院系课程不如意,想换一个环境。
这些同学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有的还是原来院系的第一名。但他们转过来的时候,都面临一个需要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他们住宿十分分散,十个院系转过来的学生分别住在超过十个的不同区块,上课也被打散到原来理学院的三个班去插班上课,这使得通知和班级内部的交流都比较困难,以往的管理模式就不适应了。我不能够每个宿舍的去查他们有没有逃课,不能趁某个班下课了就通知班会,这种以往的班主任模式在此就不适用了,当然这也正是改革建立新的管理和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让班内的同学踏实地坐下来学习,畅通同学和班主任、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增强整个班的凝聚力,使每个同学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是我们班主任所要认真考虑解决的问题。
1、高效的班委会和畅通的交流方式
首先做的工作是建立一个高效的班委会。由于转系过来的同学在原来的系已经有了一年时间的认识和了解,这为班委会的成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在第一次班会上,我们就让转系同学推荐他们在原系工作能力强的同学为代表,成立了我们的第一届班委会。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可取的,他们都很认真地完成班级的组织联络工作。这个班委组织了一次秋游三河的活动,大约有80%的人参加。平时还组织了几次足球和篮球比赛,以及成立了学习交流小组。虽然有些不是很成功,但毕竟做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网络邮件和手机短信留言的方式进行交流是我们的另外一种重要的联络方法,这也是新形式下的新办法。比如一些不是很急的通知,以及同学向我反映的问题,经常利用这些方式解决问题。
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和解决班内存在的问题,上个学期我们做到了两周开一次班会,处理班级事务,并一再强调同学之间的互相照应。出现一点问题的苗头,就尽快的解决它,这比后来问题严重了再解决要来得容易。比如曾经发生的与外系同学产生寝室矛盾,有些同学学习压力造成失眠等。尽力做到防微杜渐。并且在班会上强调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在埋头学习的同时注意道德修养。提倡诚信,倡导优良班风和学风。
2、做好思想工作,作同学们的朋友,并且对他们言传身教一个学期的管理工作,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尽量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而不是碰到问题就消极对待。比如一个同学经常感觉压力大,怕考试不过,这个时候我会帮他打气,树立信心,举一些人生价值的例子。
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时刻注意作他们的朋友,尽量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年龄的差距不大,他们很愿意把心里话给我讲出来。有时候他们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征求我的意见,像与一个兄长一样地交谈。
当然,我们在激励学生认真刻苦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班主任言行的影响。涉及到学生工作,我们一定要提高效率,答应的事情要尽快的履行。并且,班主任个人的开明大度,乐观,都会影响到学生。他们看到我们背着书包匆匆来去的时候,一定会对他们产生无形的督促作用。
3、培养他们的主动自觉的作风
正如前面说的,我不能按照原来的班主任模式去管理,由于住宿的相当分散,难于早上去查宿舍,也难于盯着他们是否在玩游戏,而且我也不能养成他们在班主任的监督下学习的习惯,所以就要尽力培养他们主动自觉的作风。
在这种班级模式下,每个同学为了得到班里的上课和一些活动信息,就会主动的伸长触角,去询问其他同学,去看电子邮件,而不能像原来一样被动的看周围同学是怎么做了。当然,这是客观条件导致的。从主观上,我鼓励学生主动地说出他们的想法,包括最近的选班委,也是同学们主动站出来参选。每次班会之后,都会有同学主动找我谈最近的生活学习情况,要我给出一些建议。
也有很多同学主动打电话给我,要求和我谈谈。在他们上课和我实验室事情排不开的时候,我们就约好下课之后在食堂一边吃饭一边聊,各打各饭,或者AA制到食堂二楼去炒菜。我尽量做到融入他们的生活,在他们觉得需要我帮助的时候,起到指导和服务的作用,而平时会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来自己安排生活学习。当然,对于一些学习出现问题且自制能力差的同学要重点照顾了。
二、学生成绩分析
按转系前的GPA来看,我们班在理学院前100名有29个,而本学期有27个。基本上维持了原来的成绩。但从下面加权平均分的图中可以看出,转系前比较集中的成绩分布,到这个学期有一定的变化,可以看到成绩分布比原来要分散一些,而且更趋向正态分布。可见,自然规律还是难于抗拒的。
这其中,有几个同学由于刻苦学习,成绩升幅很大。其中刘明哲同学,转系前的加权平均分82.48到本学期的93.00,GPA也由原来的3.17升到3.95,名次由原来的48名到第二名;郭迪同学加权平均分从83.33到90.33,GPA从原来的3.33到3.82,名次由原来的43名到现在的第5名;刘宝旭同学加权平均分从85.39到91.04,GPA从3.41到3.88,名次由第37名到第四名。有几位同学成绩很稳定,如李兆丰,从原来90.68(GPA 3.83)到91.74(3.97);张帆从89.98(GPA 3.86)到91.61(3.89)。也有一位同学从7系转到理学院,由转入时的19名降到51名,他是因为本学期的社会活动比较多,而且还是按照原来系的考前突击来应付理学院的考试,连熬几个通宵,造成成绩下滑。另外有两位同学,从原来加权平均成绩78和81分,降到每人两门课不及格,而且这两位同学住一个寝室,没有玩游戏的习惯,但学习没有动力,很懒散,并且对理学院的学习还有一些不适应,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这两名同学都是10系转入我院的)。可以说,整个格局与刚转过来的时候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总体成绩来看,与转系前相比,34%的同学GPA有所上升,而66%的同学GPA下降;如果把GPA变化0.15视为持平的话,则有11.3%上升,41.5%持平,47.2%下降;总体看,较大一时所有同学的成绩,总体有所下降,这也是从原来的集中分布趋于正态分布所造成的。
此次期末考试英语成绩普遍偏差,也是造成GPA略有下滑的一个原因。从班中几个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没有兴奋点,盲目,时间一晃而过;用功,但学习方法不对路;容易满足,不思进取;有些同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厌学。
如果与理学院02级其他三个班相比,下面的图也给我们一定的启示。4班在低分段的同学比较少,主要集中在80分以上的高分段。从中也可以看出,3班同学的成绩相对其他两个班要好一点。
三、学生对转系的反映
满意(约75%)
大部分同学对能够转到理学院感到很满意,因为他们有一些同学是为出国而来,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为着自己的兴趣而来。他们因转系而踌躇满志,一开学就是一股大干一场的态度。这些同学普遍学习压力较大,能够做到刻苦用功。如孙立峰同学,他对理科非常感兴趣,本学期除英语成绩差外,其他数理科成绩非常好。他在自己总结中也写了“上学期曾自学了:张量分析、微分几何初步、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数理方程、核粒导论、热统的一部分。本学期准备继续自学:微分几何、广义相对论、群论、固体物理、高量、统计物理和经典场论。”对于这种学生,建议给予特殊照顾,为其找一个理论的导师。
有意见(约15%)
转系之后的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新的形式。因为一下子和原来的同学不在一起上课,新的同学又不住在一起,而且上学期还被分别插到三个班上课,讨论和交流较少(我班也为此成立了讨论组)……诸多的不便使他们对这种管理有意见,也使他们比较疲惫。从个人总结中可以看出,的确有约15%的同学反映了本学期的一些客观方面的困难。
茫然(约10%)
有较少几位同学,他们在原来院系的时候有一个学习目标,就是转到理学院,而一旦这个目标实现了,他们又出现了短期的松懈和茫然,学习目的不明确,造成时间浪费和学习效率低,成绩下滑比较严重。已经有几位同学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在学习计划上作出了安排。我也正在陆续的找这些同学谈心。
四、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建议
1、各院系基础课程的不协调
转系过来的同学,在学习理学院课程的时候一些基础课没有学,这势必会造成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比如没有学习《模拟电子线路》,就会对后续的《数字电路》,《电子线路实验》造成影响;没有学习《线性代数》,对后面的量子力学学习就会带来困难。如果都往后推,就会造成以后课程的积压。虽然说他们转系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些困难,但和其他同学相比,他们就额外的要多出一份付出。
学校能否从教学方面考虑一年级基础课的协调,或者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让转系学生能够比较方便地在每个学期都可以选课。
2、住宿问题
在教学改革的同时能够考虑的宿舍管理的改革,使转系学生可以比较方便地调寝室,他们可以插入其他寝室,但尽量不要把二年纪学生往四年级的宿舍放,因为他们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不同,共同语言也少。
3、既然open了,能否更open
比如从大学一年级第二个学期开始,给一个必修课程表,并给出建议的学习顺序,给他们选课自由,只要他们在以后的3-5年(对应总学制的4-6年)完成所有的学分就可以了。
在教改中更多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大学生毕业之后都去做科研搞学术,应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慢慢才能形成校园文化的积淀,使大学更有它的文化底蕴。例如学生活动也可以算入学分,可以每年要求参加若干次的学生活动(当然是一个下限)。而且学生活动也不能太过谨慎,所谓过犹不及!比如我班学生申请成立自行车协会,团委以安全为由,要求不能出校活动,否则不能成立。这种谨小慎微同样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样会束缚校园文化的形成和积淀,这也是我们和某些名校的差距。
奖学金方面的考虑,因为转入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所以与其他班级相比,他们的成绩要好,如果按现在的评奖模式,很多人会拿不到奖学金。能否适当地提高奖学金比例,或者在理学院整体的排名评奖(当然,这又涉及到一个评分标准的问题,因为各个班级的标准是不一样)。如果在大三分专业之后,奖学金的问题怎么处理?
6、扩大转系范围
这种模式已经形成了一种主动的、自觉的学习风气,他们的竞争力会慢慢地提高。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或者是说学习目标,因而有了动力。但如果范围扩大了,是否仍然会有这种氛围?不得而知,需要实践。
教改题外话形式上我们是在改,更自由,更个性化,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能力。但教学质量方面,我们能否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出来?应该怎样更合理地评价主讲教师、助教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什么样的制约和激励机制才能切实地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这是在教改新的形式下更应该充入的实质内容。
总的来说,转系学生基本上适应了理学院的学习,也有一些很有特点的学生涌现。下面的工作就是如何进一步开展班级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理学院 苑震生供稿)
责任编辑:姜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