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
教
学 简 报
第27期(总第370期)2004年12月6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编
信息学院召开计算机通识课教学研讨会
2004年11月13日至14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召开了“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两个全校计算机通识课课程组教学研讨会,学院系领导、任课老师共27人出席了会议。
信息学院副院长吴刚主持会议并讲话,他首先强调了召开教学研讨会和课程组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两个课程组在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TA选聘和培养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鼓励教师们在实现统一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实验教材、同一试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以及完成网上电子教案供教师备课参考和选用等方面,发扬成绩、再接再厉。随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组组长谭立湘老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组长贾伯琪老师,对本课程组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分别作了发言。
讨论会上,教师们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大家集中讨论了课程组任课老师的确认,青年教师的选拔、培养与考核,课程组教师相互之间的听课交流,考试方法的改革,TA的选拔、培养与考核等问题。讨论认真热烈,发言积极踊跃,建议贴切中肯,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并取得了以下一些共识。
1.教师的任课资格确定和任课教员的选择主要由课程组负责。按“注重年龄梯队,相对稳定,择优上岗”的原则组建教师队伍。
2.青年教师申请担任主讲教师需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青年教师在主讲“计算机文化基础”前必须至少跟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完整地做一次“计算机文化基础”与“C语言程序设计”辅导与实验。
第二,青年教师在主讲“C语言程序设计”前除了要完整地做一次“计算机文化基础”与“C语言程序设计”辅导与实验外,还须完整地做一次“数据结构”或“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或“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的辅导与实验;完成以上课程辅导与实验后,由课程组组织试讲,通过后取得担任主讲教师的资格。
3.在课程组中积极推行教师互相听课观摩制度。要求每位教员每学年至少听一次其他老师的讲课并与之交流;对于初次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至少要安排两次老教员听课;教师听课观摩要填写“听课回执单”。
4.以往“C语言程序设计”只安排在每年的秋季,现根据教学要求,在春季安排一个班,以便于学生重修。
5.助教的选拔与考核
根据实际教学效果,每30名左右学生安排一个助教比较合理;助教在上岗之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如在中途助教考核不合格,可以清退,以后不再聘其做助教。
研讨会上还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
1.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否由必修课改为公选课的问题。
2.计算机文化基础考查方式是否由笔试改为机试、如何操作的问题。
3.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和实验教材编写问题。
4.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统一出题、考试、评分问题。
研讨会自始至终洋溢着严肃而又活泼的气氛,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对举办这样的研讨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次会议将对信息学院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并将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信息学院)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总结汇报
信息学院于2004年11月13日~14日举办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院系教学秘书、及“计算机文化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的教师共27人。会上学院领导讲话,介绍了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为进一步推动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努力适应新世纪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
为加强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与任务。在课程组介绍了课程建设情况后,与会人员对课程建设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的教学活动安排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以下就“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工作、会议议题、研讨后形成的共识与今后课程建设的具体任务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学委员会的领导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稳步实现了校公共基础课和院定必修课的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的统一教学模式,规范化的教学形式正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课程教材建设项目《C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练习》荣获本年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课程组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的结果。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继续保持和加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主讲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这一教学特色,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和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不辞劳苦的精神。这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根据2004春天课程组教学研讨会提出的目标,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电子教案已经上网(见学校精品课程栏目),上网的还有教学大纲、实验讲义的部分实验指导等内容供大家参考。它们有待进一步完善,争取在本学年继续深入做好这项工作。
4.在规范统一考试和阅卷方面,几年来总体情况良好,在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和共同努力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往的做法是:统一出题、统一阅卷和审核登分,最后全体教师共同商定一个合理的平均分数比率,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确定不及格学生分数线。《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已经实现全校的统一考试。
5.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的培养,本学期安排了4名青年教师承担课程辅导。
6.首次采用课程组选聘TA的方式,教员们普遍认为这样做比较好。有效地组织岗前集训、明确TA承担的基本职责、告诫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要求TA提前熟悉实验教学环境与实验内容等,实践证明很有必要。课程组已要求各主讲教师有计划地对承担本学期的TA进行培养和考察,以作为后续课程的TA的首聘对象。
7.由于2004级由学院统一教学管理,对我们课程组的工作形成了更好的运行环境。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解决的方法
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学时不足。学生要求增加实验学时的反映强烈,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共识。有必要增加C实验的学时,力争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使实验教学得到调整充实,使实验教学学时的安排符合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处理不当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必须加以注意。
2.有待加强和规范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加强有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刚离家入学的新生,其精神和心理状态变化较大,学习方式方法也面临由高中到大学模式的转换。新生对大学教师怀有理想化的高期望值,基础课程教师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是很大的。
3.本课程组是在学院领导下的跨系的教学组织,必须重视课程主讲教师相对稳定和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适应基础课教学的需要,使教员胜任本课程的教学。
4.进一步加强考试阅卷的规范化,注意控制阅卷标准的一致性。
三、本次活动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几个议题
1.讨论课程的设置、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教学内容,再次审定教学大纲。
2.报告各教师的当前教学进程,了解存在的问题等。
3.了解TA的总体情况,是否存在不合格需要辞退的问题。总结经验与今后须注意的问题。
4.确定本学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试安排问题(试题,考试时间等),及考试相关问题。
5.教材建设问题,学校和学院领导提出了编写、出版教材和实验教材的问题,对此征求大家的意见。研讨当前教材存在问题与改进办法。
6.请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7.征求关于课程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讨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四、研讨后形成的共识与今后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
1.加强和规范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承担主讲《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必须具有至少一次《计算机文化基础》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及相应实验的辅导实践;至少担任过一次《数据结构》或《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或《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课程及相应实验的辅导实践;具备一套完整的教案;最终由课程组组织试讲,评审通过后即具备承担主讲《C语言程序设计》的资格。试讲课程内容由课程组指定,提前3天通知准备。注重本课程组教师的稳定,使适应教学的需要。
2.实行教师间互相听课的制度,加强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和经验交流,加强有经验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规定每个教员在每一教学周期至少听一次其他教师的课。将听课制度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结合起来,凡教师第一次承担主讲《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由课程组组织教员至少听课2次,并给以指导帮助。通过听课登记表格,记录听课实况、意见和教师间的交流等,以向主管部门反馈信息并保管参考,保证听课实效。
3.总结了助教、TA招聘及按班级人数、实验安排配置助教的经验。通过岗前培训,助教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教学辅导情况比往年好,无不合格需要辞退的人员。班级人数配置需根据各系学生人数、实验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一般以100人以下较合适,不但教学效果好,而且容易安排实验和助教。每一助教带学生人数以30人为宜。
4.加强教材建设。
(1) 进一步的修订完善《C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练习》,准备正式出版,供学生使用;
(2) 筹划《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材的编著;
(3) 考虑筹划出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电子教案。
5.继续搞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建设的内容还应当包括教学录象、CAI课件等,要求课程组的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提供自己的电子教案和课件等,加强交流,促进与提高教学质量。
6.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说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当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看到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1)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图书馆等向我们走来。
(2)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结合更加紧密,专业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学科发展,各兄弟院校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我校学生只开设一门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因此有必要将高级语言的知识学得更深入些,程序设计方法和技能掌握得更扎实些。
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置为我校学生通修课,还是必需的。我们需要的是提高、改进和完善。为此决定课程组作好今后开设《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选修课程的准备,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7.了解了各教师的教学进度。商量后初步确定本学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试最晚在第十七周进行。考试时请教学主管部门安排汽车统一接送试卷及教师,以规范试卷管理和方便监考教师;阅卷时请主讲教师携带学生名册,实行统一阅卷,最后审核,统一登分;共同商定一个合理的平时成绩比率,不及格分数线等问题。一天统一完成。争取做到学生在本课程的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8.建议教务部门对多媒体投影仪作适当的改装,将投影仪幕布移向一侧,使留出左一组或右一组黑板可以板书使用,以方便教学。有的多媒体教室的窗帘已破损不能遮光需更换。
9.初步确定本学期组织一次课程组教师到外地高校的调研活动,了解其他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促进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发展。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 贾伯琪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组
教学研讨会总结报告
2004年11月13日~14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举办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院系教学秘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的教师共27人。与会教员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对以下问题达成共识。
一、青年教师培养
拟担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讲的青年教员,应当完成至少一轮《计算机文化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辅导和实验,包括随堂听课、批改作业、指导上机实验、监考并参加阅卷等;具备一套完整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案;由课程组组织试讲,试讲课程内容由课程组指定,提前3天通知青年教员准备,评审通过后即具备承担主讲《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资格。
二、TA的培养
每学期开学,由信息学院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老师或课程组负责人召开课程组全体教师和全体TA参加的会议,强调教学要求和师德作风以及对助教的管理等一系列事务;由主讲教师负责对TA的考核;对TA的培养需要强调过程管理。
三、教员互相听课观摩
在课程组中积极推行教师互相听课观摩的制度。每学年每位教师至少随堂听课程组其他教师的讲课一次,并主动与主讲教师及时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授课水平。课程组设计了“教师听课回执单”附后。
四、关于考试方式的探讨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既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能力,因此关于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研讨。
1.可以继续采用目前全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由课程组老师分别出题,然后组卷的模式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2.对学生实际上机操作能力的考核实行机考,并允许学生多次考试,具体操作细节尚有待到兄弟院校调研他们的成功经验。
五、《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一步深入改革的考虑
1.由于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适当的时候《计算机文化基础》可以考虑由目前全校通识课中的必修课改为全校通识课中的选修课。
2.针对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针对中学阶段未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或只掌握一些初步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在现有授课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课程内涵;针对中学阶段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或具有相当计算机水平的学生,开设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应增加授课学时、实验学时和学分;对于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也可以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3.对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考虑采用小班授课(60人左右),以保证教学效果。也可以加深拓宽一部分内容,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当然这也需要更多的学时来保证。
4.以上方案有可能在新生选课时存在问题,新生不能很好地评估自己的水平,可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组 谭立湘
附:教师听课回执单
课程名称: |
||
主讲教师: |
教室: |
时间: |
是否与主讲教师进行了交流切磋?( 是 ) ( 否 ) |
||
主讲教师授课的主要优点: |
||
您认为可以更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
||
主讲教师签字: |
听课教师签字: |
责任编辑:姜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