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

教 学 简 报

14期(总第385期)2005年9月6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编


              参加“吴健雄袁家骝夏令营2005”的体会

    首届在港举办之『吴健雄•袁家骝夏令营2005』由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物理学会主办, 并于2005年7月25日至29日, 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本届『吴健雄•袁家骝夏令营2005』共有八十三位升读大学三年或四年级的物理学优异生参加, 均由内地、台湾及香港获邀请的院校提名我校的参加者是升读大学四年级的理学院裴立全同学和郑振亚同学。

    本届夏令营重点在研讨物理学, 通过一系列的演讲及座谈, 把物理科学家研究的经验、研究方式及一些尖端科学领域的现况与展望, 由世界一流物理学家现身说法介绍给参加的同学。夏令营目的为培育及提高大陆台湾及香港科学精英对物理研究的兴趣。引领同学认识一些重要物理概念及方法的发现和发展过程, 以培养同学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使同学们认识到物理在人类理性文明发展中所产生之巨大作用。

    夏令营的课程内容由五所大学教授筹备(香港五所大学)及三位物理学教授演讲。他们分别是1998年物理诺贝尔奖得主Prof. Robert B Laugh、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沈吕九教授及陈鸿渭教授。他们讲座的题目分别是:

       1. Black Holes and Quantum Criticality

                         ------Idea: Maybe Einstein was WRONG

                     By Prof. Robert B Laugh

       2. A Physical Route to Nanoscience

                     By Professor Lu Jeu Sham               沈吕九教授

       3. Einstein’s Legacy in Low Temperature Physics:

                         Supergases, Superfluids and Supersolids

                     By Professor Moses H.W.Chan       陈鸿渭教授

    在听各位大师讲座前,夏令营专门安排香港的教授为营员们介绍大师讲座的专业背景, 然后是各个小组的讨论导师引导大家讨论问题, 并要求在第二天的讲座上提出问题。夏令营营员是分组活动的, 组里没有同一个学校的同学, 而且每组都有一个台湾同学,两个香港同学。大师讲座后, 夏令营为营员们介绍了香港物理研究的现状, 并带领大家参观了香港各个大学。

营员之一的郑振亚同学有如下的感受:

    香港科技大学的同学作为组织者安排了所有的活动以及担任了各个小组的组长。他们敬业素质之高,令我们感到惊讶。首先是报名, 全部由港科大的学生作为志愿者接待, 安排住宿。整个工作有条不紊, 而且他们的态度也非常好。其次是活动始终, 一些注意事项、通知, 报名参观香港院校, 报名在自由时间逛香港, 都由他们张罗。可以说除了研究方面的演讲活动, 他们负起了整个夏令营的安排。这里可能有他们事先安排好的缘故, 但在我们在港的5天里,我没有看到一位老师出面组织。这五天的每天晚上十一点以后, 都见他们学生聚在一起开会, 商量第二天的安排活动 (晚上活动都安排到九点以后)。大陆的学生, 我想单个拿出来肯定不会比人家差, 但要说到尽力合作, 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我们远远比不上他们。

    各个小组的讨论导师是从香港各大学的志愿者中面试出来的。他们的素质相当不错, 对问题的讨论, 把握, 无一不显示出他们扎实的功底及良好的交流能力。他们能够用英语熟练的提出问题, 阐述问题, 以及交流问题。我想这点是我们所缺乏的能力, 科大的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 不能忽略了这方面的训练。我甚至觉得,就是科大的研究生能有这个能力的可能也少之又少。

    对于大师演讲, 夏令营也准备得相当充分。先是香港的某位教授给大家作一番大师背景介绍及大师演讲的预热, 然后分组研讨, 由讨论导师带领组员讨论。主角是组员, 讨论目的是要能够在第二天的大师演讲中提出够水准的问题。这些步骤就去除了演讲中一般不熟演讲者背景所带来的尴尬冷场, 而且也保证了问题的水平。组织者还宣布各个组要相互竞争, 看谁提的问题好, 最后会给那个组颁奖的。 我觉得他们的这种研讨形式相当好, 既能够互动又保证了水平, 而且每个参加者都有很多收获。

    大师演讲之后会有香港学校的研究现状介绍。有来自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物理系教授对各自学校物理系的介绍。报告厅外面也有平面介绍, 加上了中文大学。总的感觉是这里的物理系一般都非常的小。但系虽小影响不小。如港科大, 总共27 Faculty, 18 experimenters, 9 theorists。整个系的研究方向就是凝聚态。他们在03,04年的PRL都是9, PR(A,B and E)都是18, 这几年总的论文数都超过了100篇。还有一个关于 Ultra-small radius carbon nanotubes 的研究上了Nature封面的报道。总的感觉是研究非常贴近实际, 有许多是一些有很大市场前景的项目。港大说有位教授发现了一种材料对X射线特别敏感, 性能比美国宇航局的X射线探测器的材料还好。他于是就自己开公司了, 不光卖这种材料给天文台, 也卖给手表商。他和外国的手表公司签合同, 将这个材料加到运动手表上。户外活动时, 这个材料能反映出今天太阳辐射的强烈情况。因为太阳光中含有X射线, 这种手表可以减少患皮肤癌的机会。手表在外国上市后据说很成功。

    关于参加的营员我也有一些感慨。这次大陆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其中也有非常突出的。有个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 每次的讲座必发问, 而且他的英文非常好, 物理也很扎实, 问的问题都比较有深度, 能够自如的和教授们用英语讨论问题。我想凡是与他交流过的教授肯定都记得了大陆有华中科技大学这样一个学校了。后来有天晚上碰到一位同学逐个宿舍敲门要联系方式。交谈后才知道这位不是大会的同学, 而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另一位同学。他找我们要了联系方式后还给我们发了两张宣传材料, 一是华中科大的2005物理年活动介绍, 二是华中科大物理系介绍。据他说, 他们学校的团副书记很重视这个夏令营, 因此来参加的都是精心挑选的。他说他以前是学生会副主席。我想他们华中科大的还真是有准备啊。两人分工协作, 一人专门问问题, 让教授们知道华中科大的实力, 另一人则联系所有的营员, 在所有的营员中宣传华中科大。清华的两位同学据说是谁英语口语好谁就上, 北大的和我们差不多, 也有面试各个系的候选者。本届夏令营主题还是在固体物理方面。我们学校去的我和另一位同学都不是这个方向的, 如果有个相关专业的, 可能在大师的演讲上收获会更多吧。

    港科大在“吴健雄-袁家骝夏令营”期间还有其他的夏令营活动。比如有个香港物理奥林匹克活动, 和我们一道听大师的讲座。那个活动参加的学生都很小, 大概小学六年级初中的水平, 完全是由港大的学生带着一起活动。我坐火车去香港时碰到了一群广州学生, 他们是来我们学校参加物理竞赛培训的。我想, 在我们学校举办的物理竞赛完全可以让我们理学院的同学参加进来。除了学校老师讲座外, 参加的学生志愿者可以带着高中的同学参观我们学校的各个实验室, 就请实验室的同学或老师给他们做演讲, 让他们接触一些研究方面的情况。这活动也可以拉近学校与高中物理爱好者的距离, 不失为一个宣传学校的方法。

    总体感觉, 学校以后的相关的活动完全可以让给学生来办, 最主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和组织能力。我们科大学理科的同学这方面很缺乏。其次,下次还有这方面的相关的活动, 建议学校选那些比较能展现学校实力的同学参加。其实这也是一个宣传学校的好方法。我个人在本次夏令营上表现不是很突出, 感觉只是参与者。这次夏令营我的收获极多, 学习上, 要提高研讨问题, 提出问题, 还有用英语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提高用英语表述观点, 阐明问题, 探讨问题的能力。我想, G, T 是为了出国学习, 不是为了英语而英语。我们应该加强英语在学习上的运用。

                                                                             理学院22      郑振亚

责任编辑: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