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
教 学 简 报
2010年第10期(总第480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 8月29日
首个夏季学期本科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创造性地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培养造就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贺信精神,学校在总结以往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教学体制的刚性过强、弹性不足的弊端,引入了“个性化”学习的概念,并决定从2010年开始实施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将一学年分为春季、夏季、秋季三个学期,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
“三学期制”将春、秋学期适当缩短,在夏季安排4-6周的小学期,主要是引入优质教学资源,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设短期课程和暑期学校,安排提高型、拓展型、强化型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以及集中实践教学项目,以选修和个性化学习为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教学内容主要有四类:一是大师系列课程(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设暑期学校和短期课程);二是“科技英才班”安排的所系结合相关教学内容; 三是全校基础类提高型、拓展型、强化型课程,本科生海外研修计划,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四是各院系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大学生研究计划、课程实习、集中实践教学等。我校首个夏季学期安排于7月19日至8月27日。
学校于4月中旬启动首个夏季学期教学组织工作,主要分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院系申报夏季学期教学内容。由于夏季学期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是大师讲席课程的落实难度较大,经过上上下下的多轮协商,至七月初,夏季学期的大部分课程基本落实。
第二阶段,汇总、整理夏季学期教学信息。教务处计划管理人员对各院系提供的教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编写临时课号等,同时在网上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以便学生在选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阶段,教学内容进入选课系统供学生选修(包括研究生)。根据课程性质及开课院系要求,将部分课程录入排课系统供学生选修,同时也与研究生院联动,使研究生也可以选修夏季学期课程。此次上网课程共有45门,主要为大师讲席课程、英才班课程及基础类提高型、拓展型和强化型课程。
第四阶段,确认开课信息,公布各门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等最终信息。经过约10天的选课、退课,最终确定了首批夏季学期的41门课程。其中仅大师讲席课程就达14门,主讲教师都为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如国家“千人计划”、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田纳西大学教授张振宇讲授《清洁能源功能材料的量子设计》;我校客座教授、美国俄亥州立大学教授张晓东主讲《计算机系统结构前沿》;高能所王贻芳研究员讲授《近代物理专题》;高能所研究员邢志忠讲授《近代物理专题》等等。参加选课学生为1781人次,其中研究生为143人次。开课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19日至8月13日,个别课程开课时间提前至春季学期内,也有少数课程结束时间作了适当延迟,最晚的在8月20日。开课地点主要集中在东区教五楼,西区教三楼附楼。
第五阶段,夏季学期开学后的日常教学管理。由于首次实行,教学管理系统与其它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动等都在首次试运行中,无法预料会出现什么状况。为此教务处主要领导亲自主抓教学管理工作,并要求处内所有职工一律不放假,尤其是教学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为保证夏季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作好充分的准备。事实上,由于夏季学期教学方式灵活的特点,仅从教学管理方面看,也必须有管理人员及时跟进。上课时间的临时调整、教室的调度、学生的咨询以及与开课院系的沟通、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等等都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的参与。正是由于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才使得夏季学期的教学秩序得以井然,教学过程进展顺利。
第六阶段,收集学生成绩单,录入系统、归档。目前整个夏季学期的教学过程已经结束,进入各门课程成绩的上报阶段,对一些有急用的课程成绩,教务处也都作了及时处理。
夏季学期的实行,在我校是个新生事物,除了组织好教学工作之外,还需协调教室管理、食堂、车队等多方后勤保障力量。在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首个夏季学期教学工作运转平稳,基本达到预期要求。通过首个夏季学期的成功试行,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这些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夏季学期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教务处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召开实验教学研讨会
2010年8月21日至22日,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召开了系实验教学研讨会。系实验教学中心全体教师、相关理论课主讲教师、系党政领导和教学秘书等参加了会议,教务处副处长汤家骏、信息学院副院长刘发林、教务处实验教学办公室袁合和秦红、信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李斌等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系执行主任陈卫东主持。
本次会议主要由两个主题报告、五个专题报告以及相关研讨组成。会议首先由信息学院副院长刘发林教授传达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关于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指出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促进我系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主题报告部分,系副主任谭勇老师做了题为“六系实验教学现状与发展设想”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实验教学环境、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组织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系实验教学的总体状况,指出了我系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验教学的定位与规划、管理与组织架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实验室建设以及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我系实验教学的发展思路与改革方案。卫国教授做了题为“实验的切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题报告,报告以实验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数字信号处理》的建设思路与改革方案,提出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计划。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我系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有益探索,将为带动我系同类型课程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专题报告部分,系实验教学中心的各实验室负责人分别就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运行情况进行了翔实的报告,针对实验教学的长期规划,专业实验教学实验室的定位,基础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的建设,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实验教学老师的培养,以及实验支撑岗位的价值体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晓辉老师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通信网》两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规划与建设情况,指出通过引导博士生助教积极参与实验内容的更新是保持实验教学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的好方法。
随后,与会教师就上述报告提出的主要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信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李斌老师简要介绍了院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情况,并为我系实验教学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最后,汤家骏副处长就会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给予了政策性解释,就我系实验教学工作的有关举措给予了肯定。但特别指出我系实验教学建设应在坚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与信息学院实验教学的总体建设形成良好衔接与互补的关系,在实验教学资源上实现共享,让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通过本次研讨,进一步凝聚了与会教师对我系实验教学工作的认识,在即将展开的我系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达成了共识。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我校学生获得2010年全国大学生
桥牌锦标赛公开团体第五名
7月17日至21日,2010年全国大学生“四维卫浴杯”桥牌锦标赛在陕西杨凌举行。
本次比赛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批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桥牌分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共有47所高校的432名牌手参加。参赛学校与运动员的数量创历届新高。比赛共设公开团体、女子团体、混合团体、公开双人、女子双人和混合双人6个项目。
我校李昊、梁睿、李轫、张巍昌、刘思利、韩玄和女队员康钦兰七位同学组成代表队参与了本次比赛。队员们秉承科大传统,团结协作,积极拼搏,理性而进取,最终在公开团体赛中以9战8胜的战绩获得第五名。此外,李昊与康钦兰在混双比赛中获得东西方向第七名。教练朱信龙老师表示,今后要加强培养年轻牌手,完善训练模式,提高队员技术,争取在明年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化学物理系 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