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午,2024级本科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导师研讨会在东区第五教学楼召开。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陈洪佳主持,武晓君处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学业指导专家陈香教授、特邀任课老师张榕京教授、2024级本科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全体导师、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以及教务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教务处武晓君处长首先对所有承担“科学与社会”研讨课教学任务的老师表示感谢。他说本科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立足于我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家精神”。自研讨课开设以来,每年选聘各学院优秀教师承担授课,多年来引导本科新生完成了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课程设置小团队合作的课题研讨模式,着重于培养本科生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创新型科研需求。
随后,教务处吴雨生副处长汇报了近几年本科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教学开展情况,详细介绍了2024级本科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的教学安排。他特别指出过去几年,“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的学生反馈满意度一直很高;今后“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将继续致力于教学创新和管理规范化,计划通过实际评议、评优等方式,进一步探索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巩固其作为本科新生研讨课程的品牌特色。同时,也希望通过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体验。
学业指导专家陈香教授分享了自己承担授课教师、班主任、学工书记、学业指导专家等角色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经验。她指出大一新生在学业上普遍面临课程难度大、目标不清晰、学习方法不适应以及沉迷网络等问题;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她说自己在多年的学生工作中一直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弟弟、妹妹或孩子,以亲人般的关怀去聆听和理解他们的困惑,学生出现问题往往源自学习方法和心理状态的双重压力;为此,她投入大量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包括课业规划、复习策略和心理支持等。陈教授举例说,曾经指导一位在校期间学业困难的学生,如今在职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看到曾经自卑、沉默的学生,经过指导后,在学业和职场上取得成功,我感到无比自豪;这不仅是学生的成功,也是对老师指导工作的最大肯定”。
物理学院张榕京教授为大家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教学案例分享,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授课思路、做法与体会。张教授自2016年起开始担任“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的导师,她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项目,从调研、建模到实验分析和总结汇报,让学生完整体验科研过程,这逐渐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技巧。她强调导师重点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标准答案”的高中学习模式向大学的探索性学习模式转变。同时,她建议导师应善于利用学校的职业指导中心、书院制度等资源,形成全面的支持网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多元和有力的支持。
教务处邓继胜老师为各位导师介绍了综合教务系统研讨课报备的操作流程以及报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根据新的管理要求,自2024级,“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实行学生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课和研讨授课报备与督导制度,请导师们合理安排授课。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导师们就2024级“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的具体实施细节展开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这门课可以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导师们分享了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经验,就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希望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