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立足我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家精神”,注重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科技伦理等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

该课程为我校本科生必修课程,纳入学业发展引导范畴,1学分。该课程主要通过各类主题报告从宏观视野探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拓展学生的科技前沿知识,增强学生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小班研讨,在导师指导下领略科学研究的魅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导师组织各类团队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导师帮助下,对学科、专业等方面做出选择,初步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主题报告

为拓展学生的科技前沿知识,增强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本科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学校邀请知名科学家或科技行业的企业家在相关科技领域,就前沿科学发展趋势和科技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做主旨演讲,阐述人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分享其科学探索历程或人生感悟。

小班研讨

小班研讨总计20学时、1学分,在第一学年内实施。通过导师指导下的小班课程讨论和专题调研,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技写作、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导师全面负责小班研讨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选题、查阅文献、开展研讨、撰写报告,组织答辩等;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增加社会责任感、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兴趣。

  1. 学生在所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导师;
  2. 导师自主安排课程,并在本科综合教务系统中提前报备授课时间和地点。导师在第一学年内须组织不少于6次所承担课堂全体学生的研讨授课,授课次数需要相对均匀分布在一个学年内,第一学年秋季学期应不少于3次。
  3.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9月完成学生分组、开课;10-12月帮助学生完成选题开题,期间引导学生认真查阅文献,开展课题研究等。
  4.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3-4月指导学生撰写报告;5月组织小班研讨答辩、结课;6月提交学生小班研讨成绩。

学业指导

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方针,加强学生引导,促进学习养成,助力学业发展。导师在2学年期间须组织多次活动,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增强学生归属感,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须跟踪学生学习情况,促进学习习惯养成,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在学科发展、专业选择、管理规定等方面答疑解惑,接受学生咨询,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学生排除其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助力学生学业发展。

课程考核

  1. 研讨课成绩由导师或导师组评定,并由院系课程小组审核确定。建议导师根据学生平时小班研讨及活动表现、提交报告的整体质量、答辩的情况及在报告中的贡献程度,着重考察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要素,给出有区分度的成绩。
  2. 主题报告活动缺席2次及以上且未请假的学生,研讨课成绩直接记为不及格。
  3. 研讨课成绩按照五等级制记载,不限制优秀率。
  4. 学生通过网上评教,从导师指导的投入程度、指导效果、学生受益等多个方面,对指导老师予以评价。

历史主题报告

饶子和院士为2024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朱松纯教授为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孙胜利院士为2023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朱永官院士为2023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赵政国院士为2023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秦大河院士为我校2023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校长包信和院士为2023级本科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朱彤院士为我校2022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王赤院士为我校2022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校长包信和院士为我校2022级本科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歼-20总设计师杨伟院士为我校2021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潘建伟院士为2021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LHAASO首席科学家曹臻研究员为我校2021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研究员为我校2021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尹志尧博士为我校2020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王立铭教授为我校2020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陈云霁研究员为我校2020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洪小文博士为我校2020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郑泉水院士为我校2020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潘建伟院士为2020级本科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校长包信和院士为我校2020级本科新生上“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第一课
包信和校长为2019级本科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包信和校长为2018级本科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窦贤康院士为我校大一新生作“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精彩报告
潘建伟院士与大一新生分享《探索的动机》
王辰院士来我校作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会主题报告
颜宁院士来我校作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会主题报告
包信和校长为2017级本科新生上“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第一课
胡伟武研究员回母校作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潘建伟院士为大一新生做“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为大一新生做“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韩启德院士为我校大一新生做“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万立骏校长为本科新生上“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第一课
刘修才博士回母校做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王中林院士应邀来我校作“科学与社会”新生研讨课主题报告
潘建伟院士为全校大一新生做“科学与研讨”研讨课报告
曹雪涛院士来我校作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主题报告
刘庆峰校友应邀为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做主题报告

导师信息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

课程图片

外籍教授Zack与学生探讨问题
新生研讨课课堂上,学生向殷峥老师展示研究成果
国家级教学名师程福臻教授与新生研讨课师生一起交流
周丛照教授连续4年担任新生研讨课导师
国家级教学名师陈发来教授新生研讨课课堂
孔旭教授带领学生野外考察

学生感言

  • 这门课程让我收获满满,引导我们走进科研的大门,激发了我们对科研的兴趣

  • 感觉收获颇丰,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练习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十分感谢学校能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

  • 该课程较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熟悉了科研工作的一般进行方法,体验了研究过程的艰辛与做出成果的喜悦,极大提升了自我认知,对未来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 该课程很好的培养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科研的兴趣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

  • 在这门课程中,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我明白了学习不仅是高中那样听老师讲课、做题,而是合理利用周围的资源来积极的探索、创造。

  • 我在本课程中有较大的收获,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方面。我确实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也切身体会到了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对于我的专业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 我在本课程中的老师为李向阳老师,他非常认真地指导了我们,对我们对于科研的认识影响很大。

  • 陈宗海老师对该新生研讨课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非常看中同学的创新能力,考核方式也采用答辩形式(邀请了三位博士生)。值得肯定老师的教学质量。

  • 我们新生研讨课有幸受周丛照老师的指导,老师很负责任。一方面很忙但坚持按时开课,另一方面在同学们汇报以及和同学们交流的时候十分认真,能理解同学们到底在做什么,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并且事实证明老师的建议很合理且符合实际。而且老师也很热心地为我们提供帮助,我们组的课题没有老师的帮助是不可能取得这样进展的,再次感谢。

  • 感觉这门课很有趣,收获非常大,希望这门课能一直开下去,王永老师很负责,很有经验。

  • 在新生研讨课的过程中,我们的导师(罗喜胜)十分优秀,他不仅向我们阐述了科学的使命与责任,激发我们对科研工作的热情,还不断强调科研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我们也从老师身上体会到科研工作者应有的风范。在具体科研实验中,我们学会了如何确定选题,调查文献,展开研究,撰写论文报告,我相信这对日后的科研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奠基。可以说,这门课程对我的科研生涯有启蒙作用,至今回想起这一年在课程中听到的,学到的,研究的问题以及与老师讨论的话题都还依旧很激动。

  • 新生研讨课让我体验到科研的乐趣和做科研应有的严谨态度,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收获很大。

  • 第一次真正自己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了解了科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对今后科研生涯大有裨益。

  • 新生研讨课提高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了我查找文献及汇总资料、独立分析的能力。

  • 新生研讨课培养的不仅是我们的科研能力还培养了我们对科学和知识的敬畏之心,我觉得这门课非常有意义,我收获了很多。

  • 非常喜欢新生研讨课,它带给我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它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机会、与导师交流的平台,让我们自主选题,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主学习,这是非常难得的。

  • 通过新生研讨课,我有幸领略到了学术大牛、创业精英的风采,了解到了科技前沿,同时也为我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