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2025级本科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第三场主题报告在东区大礼堂举行,东区理化大楼三楼东、西报告厅设分会场同步直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地球科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毓明主持,2025级全体本科生现场聆听报告。

报告中,徐义刚从“什么是地球科学”切入,结合丰富案例与深刻洞察,分别阐述了地球科学在进化论的形成、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地图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范式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揭示了地球科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徐义刚立足中国实际,重点介绍了我国地球科学的重要成就。他特别指出,地球科学不仅奠基超级工程、护航宜居地球,更在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徐义刚以亲身经历勉励同学们:“经典成就与科学革命,不分年岁长幼,只需心怀热爱与执着。” 他特别提到,地球科学不仅是探索自然的情趣,更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从事地球科学,意味着“亲近自然,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是挑战极限、贡献智慧的崇高事业。他激励在座学子勇攀科学高峰,为中国的地球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报告尾声,徐义刚以旅行者1号从64亿公里外拍摄的“暗淡蓝点”为引,借Carl Sagan的名言深情寄语:“这个毫不出奇的小点,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他鼓励同学们敬畏自然、勇担重任,在地球科学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为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汪毓明向徐义刚院士赠送主题报告纪念牌。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针对“地球科学发展是否受硬件条件制约”,徐院士指出,地球科学作为观测科学,与技术工程相辅相成,他以月球探测从望远镜到采样返回的演进为例,阐明硬件进步对科研质的飞跃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谈及科研生涯中的“生活”定义,他笑言,地球科学工作既能让人在跋山涉水中领略无限风光,也能在办公室里专注深度思考,是融合工作与自然体验的理想职业。对于“野外考察成本与效益”的疑问,他强调,探索必然伴随代价,科学价值未必即时体现,但持续投入终将推动认知边界拓展。

同学们纷纷表示,本场报告不仅深化了对地球科学价值的理解,更激发了科研报国的使命感和探索热情。大家将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努力在地球科学乃至更广阔的科技领域中实现自我价值,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