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下午,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第四期“小橘灯”系列培训活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屈兰教授做“基于知识图谱与AIGC的新形态混合式课程创新与实践”与“深度复盘 精准设计:从评审指导与获奖者三视角分享教学创新大赛实战经验与获奖案例”主题分享。30余名校内一线教学、科研和管理岗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活动由教务处副处长吴强主持。

吴强副处长首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正在教育领域实现全面赋能。如何将AI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既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致力于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希望以技术之光点亮老师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之路,助力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他同时简要介绍了周教授在课程建设、教学竞赛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希望今天的讲座对大家今后的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讲座伊始,周教授结合国家教育部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的宏观背景,指出“智慧课程”建设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他分享了智慧课程建设依托成熟平台的“整装模式”和利用国产AI模型的“自建模式”,并以其“燃烧学”课程的丰富经验为例,展示了整装模式的便捷性,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利用现有AI工具进行自建探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周教授深入剖析了智慧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其并非简单应用AI软件,而是要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流程。针对老师们普遍关心的自建模式,周教授结合DeepSeek等工具,演示了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AI如何赋能教师,提高效率和专业度。随后周教授重点介绍了“知识图谱”在智慧课程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知识图谱通过将课程内容“颗粒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点的结构化展示,更重要的是它能在每个节点“集成”多元化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投送”,有效解决了资源丰富但学生难以利用的痛点。
周教授明确指出,尽管AI工具功能强大,但人工智能目前仍是“助教”角色,无法替代教师的核心地位。教师需要掌控教学目标,对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结果负责,这是AI技术本身及其免责声明所无法承担的。AI应被视为提升教学品质、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高阶教学活动的有力工具。他鼓励在座教师以开放心态拥抱新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结合课程特色“独辟蹊径”,持续“推陈出新”,在人工智能时代积极探索教学创新之路。

作为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竞赛指导专家与一流课程评审专家,周教授还在讲座后半场给大家带来了教学创新大赛的宝贵经验分享。周教授首先结合大赛历届数据与赛制变化,指出大赛规模逐年扩大,竞争日益激烈,但核心始终是“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他强调,教创赛并非传统讲课比赛或教学成果奖的简单延伸,而是聚焦于打通教学“最后一厘米”,关注教师在单门课程范围内,如何通过创新实践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讲座中,周教授从评审、指导和获奖者的多重角度,深入剖析了大赛的难点痛点、创新点挖掘路径、评委视角及备赛策略。他详细解读了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创新汇报三大评审环节的侧重点,强调了凝练教学真问题、体现教学实验研究范式、展示课程持续迭代过程的重要性。周教授还就如何在硬件、软件、师生互动等层面寻找创新突破口,如何设计富有“松弛感”且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录,以及如何在现场汇报中展现高阶认知、教学情怀与创新自信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具体建议与生动案例。

在活动最后,吴强副处长表示,此次培训周教授介绍了国产大模型自建智慧课程的流程和方法,为一线教师的智慧课堂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周教授还无私分享了教学创新大赛的经验,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指导性强,为我校教师深入理解大赛内涵、提升备赛水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这次宝贵的经验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深度,将对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