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第七期“师说堂”系列培训——构建“从0到1”顶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在第五教学楼5305教室举行。“师说堂”是由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打造的品牌活动,冠以韩愈《师说》之名,探究现代高校教育,致力于传播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为所有热爱教学、置身教学前沿的老师提供持续、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平台。本次邀请的嘉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泉水老师,讲座由本科生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曾长淦主持。

郑泉水院士是清华大学教授和固体力学与微纳米力学专家。2009年起担任清华学堂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2010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创办主任;2018年起担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创办所长。在1980-90年代创建了完整的本构方程张量函数理论。新千年后开创了结构超滑理论与应用技术,并致力于拔尖创新型学生的培养。在这些领域,他于2004年和2017年两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郑泉水院士首先就不同学科谈了谈自己对于研究的理解,介绍了自己学术生涯的选择和变迁,强调了兴趣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随后,郑泉水院士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指出学生至上的核心理念,要找出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因材施教。从大一到大四,采用SRT-ORIC-SURF升阶式研究体系培养学生,降低学分要求,给学生的发展空间留白。通过CRC培养体系本科荣誉学位试点、五维评价体系等方式打造顶尖人才。

郑院士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三大要素:机遇和问题、学生的激情以及导师和机制。以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优秀代表学生为例,通过研究-全球导师+精深学习-培养模式颠覆,结合机遇+年少+激情,与顶尖技术企业挑战性问题和导师联合培养的魅力,让学生成为“从0到1”的研究生生力军。郑院士展示了进阶式研究学习系统和挑战性创新研究牵引的精深学习模式,以“力学-X”的结合,进行多学科前沿交叉拔尖创新培养,兼容现有高等教育招生体系的全新选才机制,力图打破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困境,展现了郑院士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最后,曾长淦处长向郑泉水院士赠送活动纪念品,感谢郑院士为线上和线下的老师们带来了这样一场具有启迪性的讲座。讲座在老师们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教务处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