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下午,2025级本科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导师交流会在东区第五教学楼召开。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吴雨生教授主持,学业指导专家刘斌教授、2025级本科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全体导师、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以及教务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吴雨生副处长首先对所有承担“科学与社会”研讨课教学任务的老师表示感谢。他说本科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方针,加强学生引导,促进学习养成,助力学业发展;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的教学基本情况及成效。他说通过近几年的明确要求、加强规范化管理,“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学生的获得感更好、满意度更高;未来“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将持续推进创新式教学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探索教学新模式,提升课程的实际效能,巩固其作为本科新生科学第一课的品牌特色。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多样的授课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知,初步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强科学精神引导,在学生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学业指导中心资深专家刘斌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承担本科生课程及学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刘斌老师就自己授课及指导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以及面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所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和措施。他指出部分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未及时从高中的学习模式和观念中转变过来,无法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部分新生缺乏清晰的学习目标,失去学习的动力,更不清楚该如何找到自我发展的道路。刘斌教授说:“我们研讨课的导师们应该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才会抓住重点,顺利成长成才”。

教务处邓继胜老师为各位导师介绍了综合教务系统的研讨课课堂信息管理相关功能和授课报备的操作流程以及报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根据相关管理要求,“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实行学生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课和研讨授课报备与督导制度,请导师们加强课程管理,合理安排授课。

在会议的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导师们就2025级“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的具体实施细节展开深入探讨。多位导师积极分享了自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就教学方法、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比如有导师认为:研讨课不应只局限于第一课堂,应有更多第二课堂的活动;导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己实验室或者走出校园参观知名企业,让学生多维度体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最终大家一致认为:通过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更好的学习体验;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引导学生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同时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家精神”,注重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科技伦理等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